在外科门诊我看到了不少病人患胆囊结石,其中很多病人对胆囊切除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怕影响消化功能。这时我会告诉他,得了胆囊结石,要看普外、肝胆外科医师,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有效的治疗。一般医师看后会建议或手术或保守治疗或定期复查。这些建议的背后是有数据支撑的,甚至有血的教训。在临床上,开始是胆囊结石,后来演变成胆囊炎、胆囊化脓、坏死、穿孔,并发腹膜炎、重症胆管炎、胰腺炎、肝硬化、甚至发展成胆囊癌等,死亡的也不少见,所以一定要重视胆囊结石的防治,要听从医师专业的建议。
先来认识一下胆囊结石常见的临床症状:有消化不良、胀气、嗳气、厌油腻食物、食欲不振、胆绞痛、*疸、寒战高热等。
其次形成胆囊结石的因素有哪些?1、感染因素:细菌可能与胆盐再结合,促使胆盐吸收以及减小胆固醇的溶解性,在电子显微镜下多数均能发现细菌。2、年龄因素:胆囊结石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可能由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所致。3、遗传因素:有胆结石家庭史的成员易患胆结石。4、性别与生育因素:患胆囊结石女性比男性高出2倍,尤其在50岁以前明显。多产的妇女比未产的妇女更易患胆囊结石;在30岁以前的妇女,胆囊结石发生通常与妊娠及肥胖有关。服用避孕药妇女比未服用药妇女患胆囊结石高2倍。5、肥胖因素:肥胖人更易患胆囊结石,与胆固醇合成,分泌增加有关。有资料表明在手术中发现50%的明显肥胖病人患有胆囊结石。6、饮食因素:胆囊结石形成与饮食中缺乏纤维素有关,这就增加了胆酸如去氧胆酸在胆汁中含量增加,常食蔬菜的人很少患胆囊结石,高胆固醇饮食能增加胆道中胆固醇含量。7、血清因素:在一些低HDL及高甘油三酯人群中,最易患胆固醇性及色素性结石。
其三、怎样预防胆囊结石的形成?1、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是我国胆囊结石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疗这两类疾病是降低胆囊结石发生病率的主要手段。2、饮食控制:脂肪类食物可促缩胆素的释放而增强的胆囊的收缩。如奥狄式扩约肌不能及时弛缓使胆汁流出,常可致不适感觉。在急性发作期,应禁食脂肪类食物,高碳水化合物流质饮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脑、肝、肾、鱼卵蛋*等,不论在胆囊结石的发作或静止期,均少食为宜。3、养成早饭吃好的习惯,防止胆汁长时间淤积。
第四、患胆囊结石怎样治疗?1、药物治疗:抗感染、解痉止痛等。2、手术治疗:根据胆囊结石的情况,可切除胆囊彻底根治,也可保胆取石,保胆取石的缺点是部分人可能术后复发。
一般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要考虑手术切除胆囊:1、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3cm;2、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3、胆囊壁增厚(>3mm)即伴有慢性胆囊炎;4、伴有胆囊息肉>1cm;5、儿童胆囊结石,如无症状,原则上不手术,先观察、定期复查胆囊B超。
一旦选择接受手术的建议,很自然就会问没了胆囊会不会影响消化功能?那就要知道胆囊的功能是什么,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进食后,胆囊发生收缩,使储存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那么,一旦胆囊发生病变而切除胆囊,产生切除胆囊后会影响消化功能的忧虑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正确。因为胆囊并不是身体中不可缺少的器官,有不少高等哺乳动物,比如马、象、鹿、鲸等,它们天生就没有胆囊,它们的生活与一些有胆囊的动物并没有区别。再说有少数人,由于先天的胆囊胚胎发育异常,生下就没了胆囊,但他们与正常人一样,健康的生活。胆囊切除术在全世界已经开展了一百多年,大多数行了胆囊切除术的病人跟正常人一样生活。切除了病变胆囊,病人原来的症状随即消失,虽然失去了胆囊,没了胆囊储存胆汁的功能,但对病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并无大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病人胆囊切除后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正常人差别不大。胆囊结石大多是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的病人在胆囊切除后,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会逐渐增多,这样就能使术前过饱和的胆汁逐步变成正常胆汁,过饱和的胆汁容易形成结石。因此,在切除胆囊时若能将胆管结石完全取出,一般胆固醇结石就不会再复发,所以,胆囊切除后,对身体健康和消化吸收不会带来不利影响,没有必要担心。另外胆囊切除后,由于没了胆囊,胆管会代偿性的扩大,胆管壁会代偿性的增厚,胆管的粘液腺会增多,胆汁经常排入十二指肠,以代偿胆囊的储存胆汁功能,同时不至于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所以,手术后不必忌食油荤,如果人摄入脂肪过少,会对健康不利。当然,手术后身体的恢复及代偿功能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物性脂肪和鸡蛋的摄入不宜太多,食物中脂肪含量也应慢慢地增加,使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请长按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