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伴胆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案说医邱健行疏肝利胆清胃化湿治疗胃 [复制链接]

1#

▲邱健行生于年,首届全国名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瘀血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郭某,男,时年40岁。初诊时间:年11月24日。

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1月。患者因思虑过多,心情不畅,反复出现上腹部胀痛,疼痛无规律性,无放射性,无反酸及嗳气。年5月做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B超检查示:胆囊多发结石。医院间断治疗,效果不明显。

年10月,于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查HP(十十十)。予西药耐信、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抗HP治疗,但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复查HP仍(十十十),遂来就诊。

刻下症见:上腹部胀满隐痛,可连及胸胁,伴有嗳气,无反酸,晨起口干口苦明显,纳差,眠差多梦,大便偏干,小便可。舌黯红,苔薄*,脉弦。

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肝胃不和、湿热内阻。

此为患思虑过度,“思则气结”,致肝气不疏,横逆犯胃,郁而化热。又因思虑伤脾,水湿不运,易酿生湿热,内阻中焦,气机不畅,而见上腹部隐痛,嗳气频频。湿热熏蒸肝胆,故痛连胸胁,口干口苦明显,舌黯红苔薄*,脉弦亦为肝气犯胃、湿热内阻之象。

治宜:疏肝利胆、清胃化湿止痛。拟方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赤芍15g,蒲公英15g,甘草6g,夏枯草15g,延胡索15g,川朴15g,海螵蛸15g,郁金15g,金钱草15g,鸡内金10g,川楝子10g,虎杖15g。3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年12月10日):服药后上腹隐痛减,未连及胸胁疼痛,仍有嗳气,舌淡胖苔白脉弦,查HP(十),余症如前。邪已去其大半,但仍有肝胃不和,残留湿热之邪,守上法巩固疗效,兼顾其胆囊结石之症。上方去川楝子,加救必应20g。30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年12月24日):进上方14剂后,上腹部疼痛基本消除,现偶有嗳气,舌脉如前。守前法并加强降逆之力,上方去厚朴、救必应,加代赭石15g,续服30剂。

四诊(年1月7日):患者上腹部稍有胀闷,余无特殊不适,复查HP(一)。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患者HP已转阴,上腹部不适症状亦基本消除,但胆囊仍有多发结石,继续以疏肝利胆、和胃排石巩固疗效。守上方继服21剂。本案抓住脾胃湿热辨证要点,以清胃化湿治法为特点,选用蒲公英、夏枯草直指脾胃湿热,审因论治,同时,不忘肝气犯胃,用疏肝理气四逆散加减,加强了和胃止痛的效果。患者胁痛故用延胡索及救必应,前者为平性之理气止痛药,后者为偏凉性之理气止痛药。在热性胁痛症中,当延胡索效果不佳时加用救必应清热行气止痛,可增强止痛效果。

本案用中药达到了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避免了西药抗幽门螺杆菌的副作用及耐药性。

(本案编写:赖英哲审阅:姚乃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