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伴胆囊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谢晶日教授辨治慢性胆囊炎三法
TUhjnbcbe - 2021/6/17 20:56:00

慢性胆囊炎在传统中医学中并无明确对应的病名,因其症状以右上腹、右胁肋疼痛为主,故归属于中医学胆胀、胁痛范畴。现代中医学认为慢性胆囊炎是由于肝胆气滞、湿热雍阻导致肝脏失于疏泄,胆腑通降失常而引起,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胆石阻滞等因素有关。

1从气机论治

1.1肝气失舒,胆气不利

谢师在临床治疗中善调肝胆气机,注重肝胆之间的联系。肝喜条达舒展且主疏泄,胆以通降下行为顺而恶壅塞,二者经脉相连,互为表里。且有文献记载“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可见胆汁由肝产生,由胆纳藏,二者关系密不可分。谢师认为如若肝失条达而抑郁,疏泄失司,必定会影响胆腑气机的通畅,扰乱胆汁的排泄,造成胆汁郁结,遂成此病。

临床上肝胆气郁的患者症见右侧胁肋部胀痛,或隐痛牵拉,或窜痛,时作时止,常伴有脘腹胀满、善太息、嗳气、口苦咽干、脉弦等症,并多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谢师抓住情志这一关键因素,重疏肝行气,调理气机,临床用药上善用柴胡,取其调肝气,疏肝郁,引诸药入肝经之功,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泌胆之力强,能够有效促进胆汁的分泌,柴胡抗抑郁的功效亦被广泛应用,疗效显著。香附等理气而不燥之品,元胡、木香等行气止痛之品与柴胡相配伍,助柴胡疏畅肝气,推动气机,加之以金钱草等利胆之品,诸药互相配合以利胆腑通畅,使胆汁得以下注于肠,助脾胃消化。

1.2脾气不升,胃气难降

脾胃与肝胆同居中焦,为升降金木之枢轴,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的升降亦是关乎肝胆疏泄的重要因素。脾主司运化且升清,胃主受纳且降浊,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谢师之意唯有脾胃气机升降平衡,才能维持肝胆的疏泄有度,才能有效预防慢性胆囊炎的形成。脾不升清,则出现上腹部痞满不适,胃难和降,则出现嗳气、呃逆等症状。故在治疗上,谢师着重调和脾胃,恢复其升降,使枢机得利,脾胃安和,临床善用砂仁芳香醒脾健胃,且砂仁有调整肠道运动之效,能够明显改善胃肠机能。常用白豆蔻、枳壳行气宽中,和降胃腑,以上诸药配伍升举阳气之柴胡,升中有降,降中寓升,一升一降,恢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同时协助肝胆以调畅气机。

1.3腑气不通,肠腑气壅

谢师认为腑气不通,可变生百病,故每遇大便秘结,腑气不畅者,均予以通泄肠腑之法,以防在原发病基础上继发他病,并可有效加快原发病的改善。慢性胆囊炎常常伴有大便秘结,有大便难者,有大便干结者,有大便黏滞者,甚或数日不大便者。经云“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若大便不通,魄门启闭失司,则五脏气机逆乱失调,邪气无从排出,更助热结、湿热等邪气,邪气郁闭,必致胆胃之气上逆更病情加重。

故临证时,谢师着重强调腑气的通降,并尤以“通”和“降”为关键,正如《内经》所云:“结者散之,留者去之”。临床常以大承气汤为基础进行加减,方中运用大*荡涤肠腑,推陈致新,枳实、厚朴等攻下行气,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且有研究表明攻下药具有有松弛Oddi括约肌的作用,促进胆汁的排泄。老年体虚,津液不足无以濡润肠道者,酌情削减攻下之品,加火麻仁、郁李仁玄参等,以增液行舟,润肠通下;若症见肺气不宣,大便不畅者,加桔梗等宣利肺气之品以提壶揭盖,宣通肠腑。诸药合用,共奏通降腑气之功。谢师临床提倡攻补兼施,中病即止,以防止攻下药久用伤正。

2从湿邪论治

2.1脾虚生湿,兼见肝郁

平素脾胃虚弱或时常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的患者,恰逢情志不舒,郁郁寡欢,脾虚生湿阻滞肝胆,肝郁气滞致使肝失疏泄,两相交互,导致胆腑排泄不畅,遂生胆病。谢师常治以健脾祛湿,疏肝利胆之法,临床常用薏苡仁、茯苓、泽泻等健运脾湿之品,配合柴胡、香附、凌霄花等疏解肝郁,调畅情志的药物以祛湿郁之邪。与利胆的药物相配伍,疏肝健脾利胆之效显著。

2.2湿热内蕴,胆热熏蒸

谢师认为若患者忽视病情,致其迁延,体内湿邪久郁,易从热化,熏蒸胆腑,造成胆腑气机壅滞,临床常表现为右胁胀痛,连及肩背,并常伴有胃脘痞满,大便粘滞不爽或大便秘结、口苦等症状,且舌质红,苔*腻,脉弦滑。用药上针对湿热之病机,谢师予以龙胆草等以清利胆热,*芩等以清热燥湿,且有研究显示上药均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对于引起慢性胆囊炎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胃脘痞满、大便不畅等兼见的症状,谢师治以通腑行气,助胆腑调畅气机。

3从瘀滞论治

3.1迁延不愈,久病成瘀

谢师认为慢性胆囊炎常常由于患者对病情未及时予以重视,导致迁延日久,邪气阻滞胆囊,胆汁排泄不畅,胆囊收缩失职,最终致使气机壅滞,脉络瘀阻,日久伤及血分,不通则痛;肝胆经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谢师在疏利胆腑的同时,着重予以理气化瘀之法,理气以通行气道,化瘀以畅达血脉,使人体气机、血行通畅,则邪气自然无以附着,顺行而出。但谢师念及久病或素体虚弱者,不耐攻伐,故临床治疗上,用药轻灵,力道和缓,中病即止,使病邪去之徐徐,正气得以慢慢恢复。

3.2中西互参,祛瘀通络

谢师在临证过程中,主张中西医相结合,互取其长,并善于结合微观的实验室检查来判定疾病的诊断。西医认为,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持续的、反复发作的炎症过程,多发生在胆石症的基础上,其发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是胆囊受到细菌、结石、梗阻等刺激而形成的慢性炎症。慢性胆囊炎患者,病程较长,且超过90%的病人有胆囊结石。谢师根据B超提示,若胆囊壁粗糙有结石光团及声影者,结合久病成瘀的理论予以化瘀溶石之法。临床常用三棱、莪术作为溶石常用药对,正如张锡纯所言“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二药均具有行气破瘀、消积止痛之功,三棱善破血中之气,莪术善破气中之血,二药相互配合,在临床常用于气滞血瘀所造成的癥瘕积聚。且有药理研究表明,二药均有具有抗血栓、抗炎、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姜*、川芎亦为谢师治胆常用药对,姜*活血行气,通经止痛,如《日华子本草》所言:“治癥瘕血块,痈肿”,川芎入肝、胆、心包经,行血中之气,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与姜*配伍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慢性胆囊炎患者右上腹疼痛的同时常向右肩及背部放射,多为邪气郁阻经络,不通则痛,故谢师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辅助白芷、威灵仙等通经止痛之品。《药品化义》称:“灵仙,性猛急,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白芷通窍止痛,解表散风,二药配伍,通经祛邪,止痛力强。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威灵仙镇痛抗炎效果明显,并具有一定的利胆作用,可预防胆结石的形成。白芷亦具有镇痛抗炎之效,并对大肠埃希菌等引发胆囊感染的主要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谢师诊疗特色.1重视情志致病谢师认为,随着人们的竞争以及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情志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成为了愈发重要的诱导因素,正如朱丹溪所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则诸病生焉”,临床上因郁致病者,屡见不鲜。郁怒伤肝,忧思伤脾,喜惊过度则伤心,若情绪受到影响,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便会导致肝脾心等脏腑的失调。故谢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常常对患者进行开导并嘱咐其保持情绪的舒畅,给予患者以恢复的信心,用药上重视配伍理气疏肝之品,众相配合,往往收效甚佳。

.2勿忘顾护脾胃

谢师在辨证诊疗过程中,始终注重脾胃的重要性,故无论运用何法治疗疾病,谢师都不忘时时顾护调养脾胃。身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其所化之气血推动、濡养各个脏腑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任何脏腑的疾病都会影响到脾胃,伤及正气,扰乱人体正常气机。因此谢师在治疗上,用药多辅助健脾和胃之品以资助、健旺脾胃,并嘱患者节饮食,忌肥甘、油腻、辛辣之物以维护脾胃的正常功能。慢性胆囊炎虽病在肝胆,但脾胃与肝胆同位于中焦腹内,其位相邻、其脉相通,互不可分,故谢师之意唯有脾胃健运,方能使肝脏疏泄得力,胆汁排泄通畅,以助胆病向愈。

5结语

谢师在临证时,每每斟酌加减,点滴在心,对待患者,嘘寒叮嘱,仁心尽显,对待学生,循循善诱,言传身教,诊病用药,往往收效显著。谢师从气机、湿邪、瘀滞三方面辨治慢性胆囊炎,针对病机,精准用药,同时不忘情志以及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用药兼施以疏肝健脾之法,此亦为谢师特色“肝脾论”思想的充分体现。吾能有幸侍诊于师侧,聆听教诲,学习体悟,收获颇丰,一生受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谢晶日教授辨治慢性胆囊炎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