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伴胆囊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
TUhjnbcbe - 2021/8/4 16:18:00

导读:四逆散,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胃不和者。

方歌四逆散中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组成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6g。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方解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本证为情志所伤,肝气郁滞。盖肝主疏泄,条达气机,肝气畅达,气冲血和,则病邪远离,郁则气、血、痰、火、湿,诸病由生。故先贤有“肝为五脏之贼”,“百病生于气”之说。

条文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皆为肝郁气逆,克土侮金,肺失清肃,脾胃失运之象。日医细野氏认为患四逆散证者,其性格内向,消极,善于担心,非常注意细节之神经质性格者,对自己体内之不调颇为敏感,且有向不好方面考虑之性格特征。临床观察确实如此,表现有胸胁苦满,脘腹胀痛,饮食少思,频频叹息,不易入睡,腹内动悸,大便不畅,或腹痛下利,里急后重,脉象沉弦等肝胆气郁、肝脾不调、肝胃失和之症状。

四逆一症,为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虽曰四末逆冷,然临床并非常见,且厥冷程度甚微,或手心反温,或仅情绪不快、或过度紧张时显现,为“阳微结”之象也。脉弦而不微细、甲唇淡红而不苍白,与四逆汤证大相径庭。《医宗金鉴》云:“但四逆而无诸寒热证,是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唯宜疏畅其阳,故用四逆散主之。”从腹证观之,心下腹直肌挛急,坚硬拒压,季肋下腹肌紧张,亦有别于他厥。

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通透郁热,为君药;辅以芍药和营止痛,养血柔肝,柴胡得芍药,一散一收,则无升散太过耗劫肝阴之弊;枳实为佐,宽中下气;枳实、白芍,一气一血,一补一泻,刚柔相济,为《金匮》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之枳实芍药散。合柴胡舒肝解郁,斡旋枢机,透达阳郁,则厥逆自消。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且柴胡与枳实并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芍药与甘草并用,善能调和肝脾,缓急止痛合而成方,共成透解郁热,疏肝理脾之剂。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原方作散剂,主治“四逆”,故名为“四逆散”。

临床辩证方药

临床常用本方治疗胸、胁、背、腹因努力负重、或岔气疼痛,不能转侧俯仰者,或咳嗽、深吸气疼痛加剧者,疗效甚佳。兼瘀血症状者,可加行瘀活血之品。

痛泻一症,属肝木乘土。表现为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多由情志不遂诱发。常用本方或痛泻要方取效。二方之异者,一则重在抑肝,一则重在扶脾,即肝有余而脾虚不甚者拟四逆散,脾土虚弱者投痛泻要方。

经前诸症如头痛、乳胀、乳痛、呕恶、泄泻等,经后自止,月月如此,从不违约。多属肝气横逆,木旺克土,本方加当归、川芎经前服之,多可获效,连续三月经前用药,其症可失。然有不效或效而复发者,何也?此阴血虚也,左关脉必弱,盖女子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故疏泄肝气同时勿忘滋养肝体,是方重用白芍,更加熟地、山萸肉则其效长久。

四逆散在临床常常用到,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环境等因素,此方剂可以说大有用处;本方治疗范围很广,用途很大,有待各位在临床中发现并运用。

加减用药

若肺寒咳嗽者,加五味子、干姜。心悸属阳虚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寒痛者,加附子;热痛者,加金铃子散。泄利下重者,加薤白、木香、*连。吞酸加左金丸。胸肋刺痛者,加丹参、郁金。腹胀,合平胃散。左关脉不足,加山茱萸。阳痿,加蜈蚣等。

类方

1.四逆汤:为治阳虚寒盛、四肢厥冷之方。2.瓜蒂散:为治痰邪阻滞、四肢厥冷之方。3.茯苓甘草汤:为治饮邪停滞、四肢厥冷之方。4.当归四逆汤:为治血虚寒郁、四肢厥冷之方。5.调胃承气汤:为治先热后厥,热深厥深之方。6.乌梅丸:为治蛔虫内扰,四肢厥冷之方。

方论选录

《注解伤寒论·卷六》成无己:“四逆者,四肢不温也。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甚于逆。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医方集解》汪切庵:“此足少阴药也。伤寒以阳为主,若阳邪传里而成四逆,有阴进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伤其阳。经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也;故用枳实泄结热,甘草调逆气,柴胡散阳邪,芍药收元阴,用辛苦酸寒之药以和解之,则阳气散布于四末矣。此与少阳之用小柴胡意同。有兼证者,视证加减为治。

《医方考·卷一》吴昆:“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慎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盖谓此也。

医案精选

乳衄

翟某,女,55岁。

右乳泣血七月余,一般量不多,仅染红局部内衣而已,偶有量多时,医院诊断为乳腺管扩张,建议手术治疗。某闻切除乳房,毛骨悚然,求诊于余。观其面颊红赤,形痩肩削,乳头凹陷大部,外露1毫米左右,有血迹,不红不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询知乳头、乳房不胀不痛,胃纳可,二便调,胸满心烦,喜叹息,口干苦。诊其脉,沉弦略数,乳房不热,质软,无肿块结节,腹壁薄,亦无压痛。

乳衄血,乳头陷,为乳岩症状,然乳房质软不硬,且无肿块结节,显然非也。观其胸满叹息,口苦心烦,脉沉弦略数,知病源于肝郁,久则化火伤络而衄。乳头属肝之外络,故应于乳也。今虽非岩,然气滞不解,长此以往,与顽痰死血相结,难保日后不岩。治当舒肝解郁,清热止血。肝气解,气血和,自无恶变之虞。拟:

柴胡15g枳实15g白芍15g甘草10g大*10g五剂

二诊:二剂尽,泣血止,胸满心烦亦轻,原方减大*再服五剂。

胃癌

王某,男,68岁,农民,年3月初诊。

主述脘痛,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半年有余,加重亦逾二十日矣。医院作胃镜检查,发现贲门下小弯侧有3cmx3cm巨大溃疡,表面披坏死苔,边周不整齐,隆起,诊断为胃癌。因无力支付手术费用,出院求治于中医。

患者大骨枯槁,大肉陷下,面色萎*,夭然失泽。胃脘疼痛甚剧,食后加重,手不可近。夜间疼痛尤甚,呼号之声不绝,左右邻舍难以安宁,住院期靠注射杜冷丁缓解。嗳逆吞酸,恶心呕吐,吐出或食物,或痰涎。大便十余日始得一行,未见吐血与黑便。口干口苦,舌质淡白,脉象弦细。腹诊:腹壁柔软,心下拒压,未触及癥块。

脉证分析:饮食劳倦,脾胃损伤,游溢之精不能化生气血,留蓄中焦,为痰为饮;加之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顽痰死血互结,日久形成癌肿;癌肿更加剧脾胃之升降失司、胃肠之输导障碍。故腹痛剧烈,呕吐不便,纳谷甚微等症状日重一日。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损者益之”之旨,又参东垣“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又以下行为顺”之意,熔健脾益气、行气消瘀、调理升降数法于一炉。拟四逆散合吴茱萸汤加味:

柴胡12g白芍15g枳壳15g甘草6g人参10g吴萸6g三棱30g莪术30g*连6g苏子30g生姜3片红枣6枚二剂。嘱令停服西药,禁食高蛋白食品。

二诊:药后当晚大便得通,心下疼痛明显减轻,再未使用杜冷丁。仍恶心呕吐,嗳逆吞酸,舌脉同前,再进原方三剂。

三诊:疼痛止,再未呕吐,精神振奋,胃纳醒,大便日一行。生机已萌,依原方加鸡内金10g三剂

四诊:脘痛再未发作,泛酸止,胃纳大增,日可进食半斤左右,舌色转淡红,精神大好,显有柳暗花明之感。脉象弦细,心下仍拒压,肢体有时颤抖不已,乃气血虚损所致,需增健脾补中之品。拟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味:

柴胡12g枳壳15g白芍15g甘草6g人参10g白术15g茯苓15g三棱30g莪术30g牡蛎30g鸡内金10g每日一剂

之后,诸症渐轻,乃至消失。中州脾土日就月将生化气血,敷布津液,资生脏腑,充养肢骸。共服药36剂,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善后;面色红润,行立自如,脱肉破?之象悄然离去,紫气东来之兆计日可待。

至夏,徜徉于街衢,或与人对弈。入秋,神焕肌腴,竟可下田矣。

翌年,早出晚归,寒耕热耘,一如既往。偶尔饮酒自乐,亦无所苦。自知癌瘤消失,于12医院作胃镜检查,幸如所料。

按:诸癌绝症,明知难以救治,然不忍患者有闻绝望之词。多疏扶正祛邪之方,效与不效者参半,亦有延生三五年者,诚治愈率极低,然亦不乏饶幸者耳。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