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在胆囊的良性疾病,如胆囊炎、胆道结石和胆囊息肉等疾病中不断运用。因其技术对人体创伤小,住院时间缩短,患者经济负担小而在广大人民患者群体中得到广泛使用。就连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也因急性胆囊炎发作并胆管结石嵌顿,在年2月18日于武汉实施了胆囊摘除手术。但中国著名的中医为何抛弃传统的中医疗法,即喝汤药加静养的方式进行治疗,却转向了令中医黑狂喜的现代医学疗法呢?
张院士不傻,在这样“三急”的情况——即自身病情危急,工作情况紧急,疫情状况窘急时,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他去乖乖地给自己开方,再去向上级请辞回家休养。出于人民的责任担当,出于对疫情的极度关切,这位高龄学者毅然决定割去自己的胆囊,让自己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为人民解除病魔的侵扰。
在现代医学理论中,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绝大多数患者会合并有胆囊结石。而本病主要由胆汁淤积和浓缩,胆盐浓缩后刺激胆囊壁,产生炎症。同时胆汁排出障碍,胆囊内压增大而压迫胆囊壁血管、淋巴管,胆囊壁出现供血不足。胆囊壁抵抗力因炎症损伤下降。这项简单有效的手术早已有了一套成熟的判定标准:(1)急性胆囊炎的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好转,病人腹痛不止,胆囊体积增大,血液化验血中白细胞明显升高;(2)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浓缩功能明显减退,引起长期的消化不良症状,以至于影响日常的生活工作;(3)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胆囊管已发生阻塞,引起胆囊积水或胆囊积脓。本病发病急骤,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胆囊积脓和积水、胆囊穿孔、胆痿,甚至胆囊破裂,为患者带来生命危险。“急性胆囊炎发作并胆管结石嵌顿”这项病名已经在标准中三占其二,切除已经刻不容缓。
在中医理论中,本病发作时以“右上腹疼痛”“发热”“呕吐”为主症,伴口苦、心烦、*疸等症状,应属于中医学肝胆病“胁痛”与“*疸”范畴。其认识可以上溯至内经时期。《灵枢经》云“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内锐毗……心胁痛不能转侧”“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伤寒论》中也有关于本病的一些论述如“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后世医家亦有注解,《诸病源候论》曰“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冒冒不安,身躯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实际上,笔者认为,胆作为“决断之官”的具体含义,除了“肝胆相济”所造成的对个人性格的影响,作为输布胆汁的器官,对所有食物也是一视同仁,正所谓“公正决断在于胆”。割去胆囊,也只是失去了“对所有食物的”消化力。虽然不符合民众对中医“保守治疗”的偏见,但综合各方因素,仍可为一个备选方案。
胆囊尚且还能储存胆汁以应对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但割去胆囊之后,原本肝胆所共有的辅助消化的功能就大大削弱,肝只能将源源不断产生的微量胆汁排放进小肠内,故患者必须要低脂、清淡、蔬菜丰富的饮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胆排泄胆汁与肝有着重要关系:肝通过疏泄功能以调畅气机,令胆气疏通,胆汁畅流。但摘胆后,肝的疏泄功能被削弱,胆汁排泄郁结,消化功能失利,导致肝失疏泄。肝胆气机不利,最终会使肝主疏泄的功能减弱。具体表现为情志淤滞、胆怯懈怠、头晕目眩善太息、易形成血栓、排精与排卵失常,与无法维持津液输布造成的水饮病症。另外,在五行中,肝胆属木,脾胃属土,心与小肠属于火,摘胆后易造成木虚土侮(肝脾不和)与火旺乘木,故摘胆后的病人大多数会出现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神志不清等心神方面的疾病,和身形消瘦,食欲不振,面色苍白等脾胃方面的疾病。
故患者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可食用大枣、芋头、薏苡仁、木耳等补脾益气、利湿的食物。采用喜胜忧、恐胜喜等情志相胜疗法,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